美国海军的两支航母战斗群,最近在也门周边海域可是忙得不可开交。针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接连不断,火力密度相当高。这高强度的军事行动背后,是弹药库的飞速消耗。有消息源,比如《纽约时报》就透露过,美军在红海这片战场上,为压制胡塞武装的袭击,已经砸进去差不多10亿美元的弹药费用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尤其是在当前这个节骨眼上。
全球范围内的几场冲突,像俄乌战场那边还没消停,中东地区其他热点也牵扯着美军的精力,导致其弹药库存本就有些紧张。现在也门这边又开一个大口子,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弹药储备更是捉襟见肘。这种情况下,美军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,开始动用原本为亚太地区储备的高端精确制导弹药。
这些被紧急调拨的弹药里,不乏一些尖端型号,比如像ASSM-ER这种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。这类武器原本是为潜在的大国对抗场景准备的,具备远程、精确打击能力,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今却被拉到也门去对付装备相对简陋的胡塞武装,可见美军在常规弹药,尤其是精确制导弹药方面,确实感到压力。
这次被紧急抽调到也门前线的弹药,可不是一般的库存。不少是像LRASM远程反舰导弹这类为应对高强度海上冲突而准备的“杀手锏”。这些导弹原本被小心翼翼地储存在日本、冲绳乃至关岛等地的地下加固弹药库里。这些地点选择,本身就说明它们的预设战场,那就是南海、东海以及广阔的西太平洋海域。
这些先进弹药是美军构筑其在亚太地区所谓“前沿威慑”的关键支柱。它们的存在,就是为确保在潜在冲突中,美军能够有效打击对手的海上力量和岸基目标,维持其区域内的军事优势。可以说,每一枚这样的导弹都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价值,是针对特定对手、特定战场环境而精心部署的。
如今,大量的此类高端弹药被转移到中东,去应对一场看似规模有限、但消耗巨大的冲突。这直接导致的结果,就是美军在亚太方向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出现明显的、甚至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削弱。原本满满当当的“工具箱”里,最趁手的几件工具被拿走,这对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和应急反应能力,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
美国内部关于全球战略优先级的争论,一直就没停过。大致可以梳理出三股主要的思潮或者说派别,他们的主张差异很大,甚至相互矛盾。这就导致资源分配上的混乱和战略实施上的摇摆不定。这种内部的分歧,直接影响着美军在全球各个方向上的力量部署和资源投入。
其中一派观点认为,应该收缩战线,甚至考虑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,集中力量保住亚太地区的关键节点,特别是那些所谓的“小岛”,这显然是指向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布局。他们觉得那边才是未来大国竞争的核心区域,必须全力以赴,不能被其他次要方向牵扯过多精力。
另一派则更加趋向于保守,他们不仅主张从乌克兰抽身,甚至对亚太地区的过度投入也表示怀疑。他们更倾向于巩固北美本土防御,甚至有人提出要着眼于北极,比如夺取格陵兰岛这样的地缘战略要地,构建绝对安全圈。这种想法显得有些离群,但也反映某种孤立主义的回潮。
还有一派,则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中东。他们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打击伊朗及其支持的势力,包括也门的胡塞武装,全力保障以色列的安全。这一派在中东投入大量关注和资源,红海的军事行动就是他们主张的体现。这三派势力相互博弈,争夺有限的国防资源,使得美国的全球战略显得有些顾此失彼。
看看美军现在的弹药储备清单,表面上数字似乎还挺可观。比如战斧式巡航导弹,库存大概有4500枚左右。AGM-158系列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JASSM及其衍生型号,总数可能在4000到5000枚之间。至于老牌的鱼叉反舰导弹,数量也不会少,估计至少还有1000枚以上。这些数字单看起来确实不少。
问题在于结构和补充能力。这些库存里,真正适合未来可能在亚太地区发生的高强度、高对抗环境下使用的先进型号,比如具备隐身突防能力的JASSM系列巡航导弹,其年产量却低得令人有些意外。有数据显示,这类关键弹药每年的生产数量可能只有区区200枚左右。
这样的生产速度,对比其在潜在冲突中的预期消耗量,以及当前多条战线同时“失血”的状况,就显得远远不够。制造商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虽然有增产计划,但提升产能、重建储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据估计,即使一切顺利,要完成理想中的弹药储备目标,可能也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。
这种生产上的困境,意味着美军不仅在现有冲突中消耗巨大,而且在补充和更新换代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。一旦亚太地区有事,现有的先进弹药储备在被也门等地消耗一部分后,能否支撑起一场大规模、高强度的冲突,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这暴露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在应对长期、多线作战需求时的某些脆弱性。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