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8月的一天,开国大将徐海东拖着疲惫且患病的身体,回到了久别多年的家乡——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徐家村。多年战火与奔波后的他,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家族的墓地,为那些因自己牵连而牺牲的66位亲人扫墓。随后,他挨家挨户拜访了故乡的邻居和亲人,特别去看望了自己的女儿徐文金。最终,他坚持留在女儿家中吃了顿午饭。
刚踏进女儿家的那一刻,徐海东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。女儿家仅有两间土胚房,屋顶破旧,房梁竟用一根木棍撑着,微风吹动木棍发出吱吱作响的声音。窗户上没有贴纸,寒风呼呼地灌进屋内。家里没有一把像样的凳子,大家只得坐在几块木头疙瘩上。看着这简陋的居住环境,徐海东心头一阵酸楚,想到女儿这些年来的艰辛生活,心中满是愧疚。
当他坐在那块粗糙的木头上,望着女儿端上来的饭菜时,忽然怒火中烧:“你不该让我吃这些。”女儿徐文金端上来的四个菜品,只有豇豆、咸菜、炒鸡蛋和一道简单的家常菜。放在一位共和国开国大将面前,这顿饭实在过于寒酸,显得格外刺眼。
面对父亲的愤怒,徐文金怔住了,内心既无奈又心疼。为什么女儿会端出这样简单的饭菜?徐海东对女儿发火,真的是因为女儿对他不够周到吗?
答案很清楚。那个年代的农村极其贫困,徐文金家里实在拿不出更好的菜肴招待父亲。几个鸡蛋还是从邻居家借来的,已经是她竭尽全力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74%至于父亲的责备,那要追溯到六年前的事情。1950年,失散二十多年的父女俩,徐文金首次从报纸上见到了父亲徐海东的名字,才知道他如今已是要员。在村里人的劝说和鼓励下,徐文金千里迢迢赶赴大连,终于与父亲重逢。那两个月的团聚时光,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。
看到父亲整日笑容满面,徐文金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了唯一的请求:希望能帮她安排一份工作。没想到,父亲却断然拒绝:“爸爸不能滥用职权,更何况只要你勤劳,在哪里都能自立。”听了这话,徐文金默默离开,从此未曾再向父亲提出任何要求。
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家中缺衣少食,五个孩子瘦弱不堪,丈夫更因饥饿离世。尽管处境艰难,徐文金始终没有向父亲开口求助,她知道父亲身患重病,日子也不好过。
然而,血浓于水。当徐文金得知父亲要回家乡,且要在她家用餐时,她几乎倾尽所有来招待父亲。家中没有鸡蛋,她跑邻居家借;为了让父亲喝上一口肉汤,她竟杀掉了家里唯一一只还能下蛋的老母鸡。
那只老母鸡,在那个年代对农户来说可谓“活钱”,平日是买盐买调料、看病发烧的重要经济来源。徐文金拿它来炖汤,足见她的诚意与无奈。难怪徐海东会大发雷霆。
见女儿一脸茫然,徐海东顿感内疚,他缓和语气说道:“我知道,父亲这一生亏欠你太多。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,我已经够对不起你了,你不该把家里唯一的母鸡炖了给我。”
从那以后,徐海东再也没有踏进女儿家门,而徐文金也依旧过着平凡的农民生活。渐渐地,周围人都忘了她曾是开国大将的女儿。
1970年,徐海东去世。徐文金抱着父亲的遗像痛哭,多次昏厥。幸好,临终前,徐海东曾嘱咐大儿子徐文伯:“你大姐一直生活在乡下,别忘了常去看看她。”徐文伯将父亲的话铭记于心。
终于,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徐文伯回到了家乡。当他见到大姐正弯腰在村头捡树叶,佝偻的身姿如同一株熟透的高粱时,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惜。想起自己跟随父亲的日子无忧无虑,而大姐却在乡下默默受苦,眼泪禁不住涌出。
临别时,徐文伯留给大姐两百元钱和父亲曾用过的一支旧手电筒。这只手电筒成了徐文金珍贵的精神财富,她珍惜地保存着,将它传给了儿子,用这光芒照亮后人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